关于印发和平县临时救助实施办法的通知
和府办〔2017〕40号
和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和平县
临时救助实施办法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县府直属各单位:
经县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和平县临时救助实施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县民政局反映。
和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9月7日
和平县临时救助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临时救助制度,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国务院令第649号)、《国务院关于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国发〔2014〕47号)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临时救助暂行办法的通知》(粤府办〔2015〕3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临时救助是指政府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基本生活暂时仍有严重困难的家庭或个人给予应急性、过渡性救助。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县行政区域内居民或家庭的临时救助。
第四条 实施临时救助,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分级负责,属地管理。
(二)政府救助、社会帮扶、家庭自救相结合。
(三)公平、公正、公开。
(四)及时、高效、便民。
第五条 各职能部门互相配合,共同做好社会救助工作。
民政部门负责统筹临时救助工作的政策完善和组织实施,做好审批管理和资金发放工作。
财政部门负责根据民政部门的工作计划,做好临时救助资金和工作经费的筹集、拨付和监管。
卫计、教育、住建、人社、审计等相关部门按照职责配合做好临时救助工作。
公安、城管等部门在执法中发现身处困境的未成年人、精神病人等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以及失去主动求助能力的危重病人等,应主动采取必要措施帮助其脱离困境。
各镇人民政府、村(居)委会要主动发现并及时核实辖区居民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事故、罹患重病等特殊情况,帮助有困难的家庭或个人提出救助申请。
第二章 救助范围
第六条 临时救助对象,包括家庭对象与个人对象。
(一)家庭对象。因家庭成员遭遇意外事件、突发重大疾病等原因,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因生活必需支出突然增加超出家庭承受能力,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遭遇其他特殊困难的家庭。
(二)个人对象。因遭遇意外事件、突发重大疾病或其它特殊困难,暂时无法得到家庭支持,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个人。
符合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条件的,由县级民政部门按有关规定提供救助。
因其他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物价飙升、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救助以及属于疾病应急救助的,按照有关政策规定执行,原则上不重复救助。
第三章 救助程序
第七条 申请临时救助按照以下程序办理:
(一)申请。凡认为符合救助条件的城乡居民家庭或个人可向所在地镇人民政府提出临时救助申请。受申请人委托,代理人可代为提出临时救助申请。
对非本地户籍的生活无着人员,民政部门按生活无着人员救助管理有关规定提供救助。
镇人民政府应当对申请人或者其代理人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查,材料齐备的,予以受理;材料不齐备的,应当一次性告知申请人或其代理人补齐所有规定材料。
申请临时救助,应当提供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居住证(暂住证)的原件和复印件、家庭收入证明、车辆、房产等财产状况书面说明、社保定点医院诊断书、伤害或残疾鉴定、评定证明、医疗、救治费用单据及获得保险补偿、责任赔偿和社会救助等相关资料证明、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的相关部门责任认定证明或村(居)委会证明、管理机关对其家庭财产和收入等经济状况进行核查的书面授权书等相关材料。非本地户籍在居住地提出申请的,还应当提供未在户籍地享受救助的证明。
(二)核对。各镇人民政府将申请对象姓名、身份证号码等基本信息录入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并对其家庭收入和财产状况进行核对。
(三)审核。各镇人民政府应当在受理临时救助申请后5个工作日内,在村(居)委会协助下,对临时救助申请人的家庭经济状况、人口状况、遭遇困难类型等通过入户、电话或信函等方式进行逐一调查,并根据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入户调查等情况,提出审核意见,在申请地村(居)委会公示,公示期为3天。无异议的,将申请材料、家庭经济状况调查结果等相关材料报送县民政局审批。有异议的,应当进一步调查核实。对不符合救助条件的,应当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四)审批。各镇人民政府要于每月10日前将审核意见和相关材料报县民政局,县民政局在每月25日前作出审批决定并做好资金请款计划。批准给予临时救助的,应同时确定救助方式和金额;不予批准的,应在每月底前,通过镇政府书面告知申请人或其代理人并说明理由。
申请人在同一年内以同一事重复申请临时救助,原则上不予批准。
获得临时救助居民的情况,应当在申请地镇人民政府和村(居)委会进行为期半年的公示。
第八条 对遭遇交通事故、火灾等意外伤害或突发重大疾病等事实清楚、责任明确、情况危急的意外事件,县民政局、镇人民政府依申请或依有关部门、社会组织、公民个人报告的救助线索,均可直接受理。受理机构按照首问负责制原则,实施先行救助。在救助后10个工作日内补办申请审批手续,救助情况在救助申请地进行为期1年的公示。
第四章 救助标准和方式
第九条 救助方式以发放救助金和转介服务为主、以发放实物为辅。
(一)临时救助金原则上实行社会化发放,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将临时救助金直接拨付到救助对象个人账户。在救助对象身份不明、无法确定个人账户或情况紧急时,经镇主要领导审批后可直接发放现金,但救助金额每人每月不超过500元。
(二)对符合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或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救助条件的,镇人民政府应协助其申请;需要公益慈善组织、社工服务机构等通过社会募捐、提供服务等形式给予帮扶的特殊困难对象,可向其转介。
(三)在救助对象面临紧急物质生存困难时,可向其提供衣物、食品、饮用水、临时住所等急需的基本生活物资。
第十条 每人临时救助标准为当地2个月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以家庭为救助对象的,按人均计。对个人对象救助金额不高于2个月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可认定为小额救助,可适当简化审批手续。符合以下情形者,按下列规定给予救助:
(一)因火灾等意外事件导致家庭财产损失,造成现居住房屋倒塌或变成危房的,一次性给予3000-5000元的救助,其余根据家庭困难情况一次性给予1000-2000元的救助;
(二)家庭成员发生意外伤害造成死亡的,给予3000元救助。
(三)家庭成员患危重疾病,在获得各种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后,个人负担的医疗费超过30000元,导致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给予500-5000元救助;
(四)一年内对同一事项重复申请救助的,原则上不予受理。
第五章 资金筹措
第十一条 县人民政府将临时救助资金所需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
第十二条 财政部门应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可采取盘活社会救助资金存量的方式 ,用于临时救助支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如有结余,可安排部分资金用于临时救助支出。
第十三条 临时救助资金实行专账管理、专款专用。
第六章 社会力量参与
第十四条 县民政局可将临时救助具体服务项目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鼓励、支持群众团体和社会组织参与临时救助。
第十五条 公益慈善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企事业单位、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力量可利用自身优势,在对象发现、专业服务、发动社会募捐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第十六条 县人民政府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临时救助。
第七章 监督管理
第十七条 临时救助实行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设立临时救助咨询、监督电话,受理居民群众的咨询和投诉。
第十八条 民政部门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布临时救助工作开展和资金发放情况,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九条 财政、审计部门应当对临时救助资金的筹集、分配、管理和使用情况实施监督。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条 经办人员应当对在调查、审核、审批过程中获得的涉及申请人的信息予以保密,不得向与救助工作无关的任何组织或个人泄露公示范围以外的信息。
第二十一条 申请人应如实提供申请信息,并配合民政部门依法开展调查工作。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冒名顶替、伪造身份信息、隐瞒家庭经济状况骗取临时救助的,一经查实,立即取消待遇,追回之前冒领的钱款,相关信息记入有关部门建立的诚信体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九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县民政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3年。
附件:和平县临时救助申请审批表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