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深山的英雄守库兵,把最美的青春变成闪光的印记
初冬时节,山东淄博,鲁山深处,几名武警部队的巡逻哨兵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进在崎岖的山路上。每到险处,领班员张立刚都会转过身来拉一把身后的战友。他那双长满老茧的手,显得格外有力。
“我们守护的目标遍布于这片深山之中。一次巡逻8公里,一天两次,当兵两年就相当于走一个‘两万五千里长征’。”我从中队指导员张亚博口中得知,扎根深山近10年的张立刚,今年已开启他的第5个“长征”,“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早已深深地烙印在他心中”。
一路巡逻,边走边听边看,幽深的山林里见不到淄博爆红网络的“烟火气”,却能看到一茬茬官兵在这里默默坚守,把最美的青春变成闪光的印记,撒满大山的角角落落。
“敬礼!”一声响亮的口令打断了我的思绪,循声望去,张立刚和战友们驻足于一块刻有“英雄石”字样的石头前,庄严地致以军礼。
“‘英雄石’的主人翁,是全中队官兵的榜样。”看着我疑惑的表情,张亚博为我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2006年6月17日,一辆运送物资的货车刹车失灵,径直滑向20多米深的山涧,严重危及近在咫尺的目标和周边群众的安全。听到司机呼救,中队巡逻哨兵高雷、陈祥在手刹制动、石块垫堵无效的情况下,不顾自身安危、舍身堵在车轮下,以血肉之躯阻止了一起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我们是‘坐在火药桶上’的守库兵,一个小小的疏忽或失误都可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虽然是和平年代,但每次巡逻我们都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巡逻结束,一路严肃认真的张立刚这才放松紧绷的神经,同我闲聊起来。仔细打量这个不苟言笑的老兵,个头不高但身姿挺拔,目光柔和又充满坚毅,黝黑的面庞带着一分特有的朴实真诚,说话时还略带腼腆羞涩。
“中队移防深山之初,面临的是供应难、吃水难、取暖难、下山难等种种困境,放眼周边,除了山还是山。有时大雪封山几十天,送给养的车上不来,大家只能踏着没过膝盖的雪一点点往上背。”张立刚说。山里的冬天格外冷,最低气温有零下20多摄氏度,刺骨的山风好似有一股执拗的“钻劲儿”,衣服裹得再厚也能被它钻透。
“这里是我们中队的‘扎根林’,每到果子成熟的季节,这儿就变成了硕果累累的‘金山银山’。”我跟着张立刚爬上中队后山,走进一片果树林。张立刚指着一棵挂着他名字标牌的桃树告诉我,这是他刚入伍时种下的,已与他共同成长了10年。每个新到中队的官兵都会种下属于自己的果树,意味着共同在这里扎根成长。
“亲手建起的家园,倾注了官兵很多感情。中队的每个角落,都有一茬茬官兵拼搏奋斗的印记。”谈起中队“拒绝守山靠山、矢志愚公移山”的建设发展史,张立刚如数家珍:开荒缺地,大家齐心协力从石头缝里一点一点抠;山上缺土,就从山下一袋一袋背;铺路缺料,就到河里捡鹅卵石、淘河沙,硬是在这石头山上种出了一片果林,还开辟建成一个标准的400米障碍训练场……
“这里虽然任务重、条件苦、危险多,但官兵精神头十足、不舍得离开,每年老兵退伍申请留队的人很多。一茬茬官兵之所以无怨无悔扎根大山深处,正是因为在这里战斗过的兵,人人都能找到自己留下的印记,所以大家对中队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站在中队荣誉室里,张立刚告诉记者,这一面面奖牌、一座座奖杯、一张张照片的背后,记录着官兵的付出和奉献。
“中队第三任指导员尹成宝经历过中队最艰苦的岁月,但30年后,他执意把儿子尹进送回大山当兵。‘一对父子兵,接力守大山’的故事一度传为美谈。”谈及自己曾经的中队长尹进,张立刚颇有感触地说,在中队战斗过的官兵都对这里难舍难离,每年都有退伍老兵回来“探亲”。
下午训练时间,山风很冷。在中队营区一个坡度近50度、长度93米,被官兵命名为“励志坡”的陡坡上,我再次见到了张立刚。“以山为伴,以苦为乐,以战为本,以队为家”,坡边山体上鲜红的标语,映衬着张立刚青筋凸起、汗流满面、扛着轮胎和战友奋力冲坡的身影,永远刻在了我的记忆里。
“忠诚在这里扎根、信仰在这里扎根、梦想在这里扎根、青春在这里扎根。”离开中队前,我在营区门口伫立良久,反复默读着“扎根石”上的鲜红大字,心里坚定地确信:年轻的官兵会像大山扎根大地一样扎根在这里,默默守卫着祖国和人民的幸福与平安。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