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连山上的一座丰碑
——中共“七大”代表方华
(一)
方华,原名罗响, 1912年出生于和平县热水镇。1925年,罗响在和平县城读书时参加“新和平青年团”读书会。1934年秋,罗响在乡亲们的支持下创办了热水东华小学。他们白天为小学生上课,晚上办农民夜校,以上海出版的《大众生活》《中国农村》为基本教学内容,引导农民群众提高阶级觉悟。东华小学很快成了培养农民干部和开展农运的基地。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广州等外地读书或工作的进步青年纷纷返回和平。他们汇成一股洪流,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这年10月,罗响等人依据中共中央的十大救国纲领,在热水成立农民协会筹委会,并被推选为主任委员。其实,建农会,实行“二五减租”,这些也只是罗响从报刊上看到的,并没有做过,心里也没有底。罗响当时听说江西龙南县有一个共产党的联络站,因此,他迫切希望共产党能派人来领导。12月,罗响下定决心北上江西找党。于是,罗响怀着一颗炽热的心,冒着凛冽的寒风北上江西。到了龙南县城,他先找到热水老乡,通过他们与中共信(丰)(龙)南县委联络站的同志接上了头。经过一番周折,罗响终于见到了中共信南县委书记罗世珍。但是,由于地方县委不能跨省领导党建工作,因此信南县委无法派人指导。罗响只好带着一大包进步书刊,还有江西省实行二、五减租的一些经验做法回到和平。
1938年2月14日,热水乡在中兴街柳树坝成立乡农会,罗响被选为农会会长。此后,罗响积极组织群众深入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同时又以“抗敌后援会”名义,在热水乡组织开办农会和抗日自卫大队干部训练班,组织农会骨干和青壮会员200多人成立“热水抗日自卫队”,这是一个农民武装团体。
1938年5月,中共广东省委派麦任到东江上游恢复和建立党组织。经黄用舒介绍,罗响在老隆见到了麦任。然后麦任随罗响到热水考察,并将罗响吸收为中共党员。8月,罗响与张觉青等人在热水东华小学成立中共和平县支部,罗响任支部书记。此后,热水农会在党的领导下,与地主反动势力展开激烈斗争,掀起了“减租减息”运动高潮,并成功实现“二五”减租。9月,热水农会经过积极斗争和斡旋,罗响被推举为热水乡乡长,乡公所全部职员及各保保长均由农会骨干担任,将热水乡政权牢牢地掌握在农会手中。热水农运的掀起,给全县各乡人民带来了巨大鼓舞,迅速波及全县,声势十分浩大。和平县的农民运动在当时的东江乃至全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39年2月,经东江特委批准,成立中共和平县工作委员会,罗响任工委书记。5月,成立中共和平县委,罗响任县委书记。
(二)
1939年11月,罗响被推选为广东省唯一的农民代表,赴延安出席中共“七大”会议。罗响被选为中共“七大”代表,是在罗响到达皖南新四军军部后,古大存告诉他的。此前,东江特委书记尹林平只告诉罗响“组织上决定送他去延安学习”。罗响按指定的时间、地点和联系暗号赶到韶关向省委报到。然后,向省委书记张文彬汇报了和平的工作。第三天,罗响便与香港来的代表周小鼎一起坐火车到桂林八路军办事处。1939年1 2月中旬,罗响等人都化装成新四军战士,由周恩来身边的工作人员龙飞虎护送,从桂林出发。沿途经过湖南衡阳,江西吉安、南城和上饶,浙江开化,到达安徽太平(黄山)。1940年春节前(腊月二十日),罗响等人开始了长途行军。先乘木船过江,到达江北游击区。腊月三十日晚,罗响等人通过淮南铁路,到达安徽定远县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受到中原局书记刘少奇的接见。此后,代表们在淮南、淮北一带与敌周旋,8月份抵达山西太行山八路军总部。罗响他们在八路军总部呆了一个多月,然后跟随徐向前一起通过同浦路到达晋西吕梁山区,再渡黄河到达陕北绥德。从绥德出发,走了六七天的路程后,1940年12月胜利抵达延安。
罗响随南方代表团抵达延安后,受到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李富春接见,见到了毛主席和朱总司令。根据组织的要求,罗响从此改名叫方华。从1941年上半年开始,方华就在延安党校学习。1942年方华被安排到中央高级党校学习,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从1943年下半年开始,参加“七大”的代表们用了差不多两年的时间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认识,统一思想。1945年4月22日中共“七大”会议正式召开,6月11日闭幕。
中共“七大”会议闭幕后的第二天早上,方华随即离开延安,奔赴新的战斗岗位。就在方华他们正要渡过黄河的时候,日本宣布投降。在抗战胜利的形势下,中央对广东代表的安排重新作出调整,将代表们分成三批,一批南下回到广东工作,一部分代表留在延安工作,方华随另一批奔赴东北工作。方华在北上途中先到达沈阳,时任辽宁省委书记的陶铸决定将方华留在抚顺。1946年1月中共抚顺市委成立,方华担任抚顺市委民运部部长,2月当选为抚顺市工会主席。后来因苏联红军撤出东北,国内斗争形势发生了变化,国民党占领了沈阳,抚顺、本溪。为了准备开展长期斗争,中共抚顺市委撤销,成立辽东三地委,方华先后担任三地委民运部长、组织部长,经历了土改、剿匪和敌后武装斗争。1948年1月方华调任安东市工会主席,1949年随军南下。
(三)
广州解放后,方华历任广州市“军管委”企业管理处处长、广东糖业管理局局长等职。1950年3月,政务院任命方华为中共湛江市委书记兼市长。1953年9月,任中共华南分局工业部秘书长。1955年,方华从中共华南分局工业部调到茂名筹建石油工业基地,并先后担任茂名页岩油公司筹建处主任,茂名石油工业公司党委书记兼经理、南海石油勘探指挥部党委书记、茂名市委书记。
方华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也是一位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努力拼搏的优秀领导干部,他的好思想、好作风、优秀品德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方华一身正气,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方华曾遭到“造反派”的批斗。1973年6月方华平反复出,担任中共茂名市委书记、茂名石油公司经理、党委书记和中共南海石油勘探指挥部书记。其时,方华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方华的秘书邱永枢曾为方华忘我工作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他在回忆跟随方华的那段岁月时说:“方华到石油部或到省委开会,每次都是一路风尘仆仆,回到茂名来不及歇脚,即通知召开会议传达贯彻上级指示,直到深夜,第二天一早又见他在工作岗位上。”每逢节假日,方华很少在家休息,而是深入基层,到群众中去听取意见,调查研究。方华经常白天安排好茂名工作,便利用晚上时间赶到湛江,与南海石油勘探指挥部基地领导研究部署石油探勘工作,他不顾疲劳,深入勘探第一线,巡视莺歌海和北部湾,足迹踏遍三水和徐闻每口油探井。他对油气充满了无限深情,每口油探井哪怕只是些微的进展都会给他带来喜悦。为了油气,方华是披肝沥胆,殚精竭虑,倾注了所有心血。有一次,在西部公司向康世恩副总理汇报工作时,方华说:“就是拼命也要把莺歌海和北部湾的油气拿下来。”康副总理听后十分高兴。人们都看到方华平反后用无尽的热情和干劲投入工作,都说他是豁出老命来工作的。有一次,方华到广州出差,其堂弟见方华工作太劳累了,便劝他劳逸结合,注意休息。方华却淡淡一笑,说道:“文化大革命被斗、被关,大难不死,已是万幸了。我现在别无所求,只想把蹲牛棚耽误的宝贵时间补回来。”言语之间充分流露出了方华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和热爱。事实证明,方华在已过“知天命”的岁月里,凭着开拓进取的精神,带领广大职工夜以继日奋力拼搏,使湛江输油管道,茂油轻重质润滑油装置、石蜡装置、三糠醛装置、三蒸馏装置和加氢裂化装置等连续拔地而起,又为发展茂名石油工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方华一生严于律己,两袖清风,从不搞特殊化。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他一直严格要求下属廉洁自律,公私分明,不准假公济私,更不许以权谋私。他自己更是率先垂范,在廉洁方面堪称楷模。据方华的秘书邱永枢回忆,方华每次出差总要叮嘱陪同的秘书,不让接待单位摆丰盛酒菜,简单方便就成,并交待不要忘记按标准交伙食费。有一次方华陪同客人在公司的外宾招待所吃了一餐饭,忘了带钱,回到家他特别交待老伴第二天一定要送交伙食费。1974年,他陪同石油部副部长孙晓风到水东港考察,吃完饭后方华当即从衣袋里掏出伙食费交到办公室主任的手里。不了解方华为人的人,会以为他不够气派、呆板。其实,不多吃多占、公私分明是方华一贯坚持的原则。方华作为公司的党委书记、经理,虽然手握石油化工产品的审批大权,但在石化产品供不应求、国家实行计划严控的年代,他却从没违反过国家规定或私自给亲朋好友批产品。1976年方华的家乡和平县派人找他,要求批点计划内柴油,以缓解抗旱之急。开始时,方华有十分多钟没说一句话,秘书看出方华了心里的矛盾,觉得家乡有困难求上门来,不帮助说不过去,可是柴油是当时国家严格按计划分配的产品,他又不能违背国家的规定。作了一番权衡之后,方华说:“柴油不能批,我作为国家委任的公司经理,不能违反国家的规定。”于是,他十分诚恳地请求家乡来人给予谅解。
每当人们想起方华时刻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公而忘私的精神时,都会为之深受感动。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许多地方和企业领导都纷纷出国考察,这在当时也是一股时尚潮流,然而作为特大型国有企业茂名石油公司的领导人又是市委书记的方华,却一次也没有出过国。他的长子罗春鸣曾写信问父亲是什么原因,他回信说“因为兼职过多,样样重要又样样都不重要”。言下之意,哪个单位都没有安排,反过来说,他自己也从未主动要求过。1983年,方华退居二线后,因为探亲他才去了一次香港。这是方华一生当中唯一的一次出境。
虽然方华身居要职,但他一生清廉,从不谋取私利,一辈子都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他的儿子罗春鸣回忆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液化石油气是紧俏工业产品,那时父亲有权批油、批气,但他从未用手中的权力谋取好处。家中用的依然是那几件破旧的木家具。父亲也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唯一比较‘高档’的衣服就是一件五十年代做的呢子大衣,是父亲去北方出差经常穿的。离休以后父亲搬到广州去住,仍把它当作宝贝,还说要留给我呢!”当有人听到方华离休后家里用的家具还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木制家具时,有点难置信。后来方华病重,时任中共茂名市委书记的赖鸿维去探望方华,目睹了“方华用的家具确实是一般的木制品,连沙发都没有一张。”于是,赖书记对老领导发自肺腑地感叹:“新中国成立后,方华身居要职近半个世纪,管着一个拥有两万多名职工的特大型国有企业,支配着财权、物权和人事权,但他做到了公私分明,廉洁自律,艰苦朴素。方华的一生两袖清风,令后人敬仰!”
平时,方华也不容许家人借他在社会上的影响和威望牟取私利。方华有两个女儿一直在农村生活,没有安排工作。人们对此表示难以理解,因为方华有职有权,安排子女工作根本不是问题。他的次子罗建生自从知青下乡插队回城后,曾三次参加高考,前两次均离录取分数只差几分,而没被录取。当时有不少人为子女亲属上大学找门路,而方华却没有这样做。罗建生只好参加第三次高考,凭自己的努力才考进大学。方华的老伴是大学生,论工作能力和思想水平都比较高,但在他主持工作期间,老伴干了20多年也只是个普通干部。罗春鸣经常出差,方华总念念不忘嘱咐他:“你经常出差在外,千万不要贪污挪用(公款)。”其实,罗春鸣是科研人员,不接触钱财,但方华总是这样教育他们,这是方华长期廉洁自律最真实最自然的流露。在他的严格教育下,其子女都很朴实本分,从来没有给组织添过麻烦。
方华一生淡泊名利,为人们筑起了一座丰碑!方华是党的“七大”代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市委书记。自从解放初期组织给方华定级后,30多年都没有变,直到他离休之前没有晋升过一级。其秘书邱永枢去看望离休后的方华时说,“你是高级干部,可你的工资还比不上炼油厂的工人多。”他听后反而为炼油工人有丰厚的收入而高兴。
几十年来,方华不但工资没有长,职务没有升迁,他的同事、战友中有不少人已升任省、部级主要领导,而他却从不计较。曾经有一段时间他不是担任一把手,有一位跟他很要好的老朋友开玩笑说:别人官愈做愈大,你方华的官却是愈做愈小哦。方华听后一笑,说:“我二十岁参加革命时,就没想过要做官,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要跟着党为贫苦百姓打抱不平,现在党给我这个待遇也不算低。”方华的一席话,道出了老一辈共产党人淡泊名利的高风亮节。
方华30多年没有升迁,并非他犯过什么过错。自从他在和平县建立党组织到成为中共“七大”代表,从远赴东北到南下,从省会城市到荒芜的边陲小镇,并把全部心血和汗水都倾注到茂名石油工业的建设上,他把一生都奉献给党的事业。在方华看来,听从党的调动,服从党的需要,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天职。即使在“文革”期间,有人把他当作茂名石油公司的一号“走资派”,否定他所作的一切,他仍然立场坚定,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方华30多年没有升迁,也不是他的思想政治水平和工作能力不行。他在茂名的卓越贡献,就是最好的回答!他几十年如一日,带领数万名干部职工艰苦拼搏,在一片荒丘贫瘠的土地上开拓出一个欣欣向荣的南方石油城!可谓是劳苦功高,功勋卓著!
方华是茂名石油公司创始人之一,作为主要领导在一个岗位上干上了半辈子。方华参加革命后,曾有过令人称羡的光荣经历,然而他并没有作为政治资本炫耀过,也从不居功自傲,一直保持着淡泊宁静的风格。淡泊名利,公而忘私的共产党员优秀品格,在方华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1995年5月,已是耄耋之年的方华坐着轮椅回到茂名参加石油公司成立40周年大会。当主持人介绍方华到会时,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连续数分钟的掌声,是人们对方华在茂名石化建立的不朽功勋及其崇高威望和魅力人格的一种礼赞!
2005年茂名石油公司党委在庆祝茂名石化成立五十周年之际,编辑出版了《风范永存——纪念方华同志》专集。曾在茂名石化担任过方华秘书,时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张高丽为该书作《序》,给予了方华高度的评价:
“方华同志是茂名石化创业初期的杰出领导人。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地方党政重要领导职务。1955年,他听从党的安排,从中共华南分局工业部秘书长的岗位上来到茂名,担任开发茂名油页岩工业的组织领导工作。在白手兴业、艰难困苦的年代,他带领数万职工历尽艰辛,顽强拼搏,使南方油城在一片荒芜的土地上拔地而起,为茂名炼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今天的茂名石化已成为广东最大的工业企业之一,我国南方重要的石化基地,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广东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饮水思源。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以方华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开拓者、建设者为茂名石化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方华同志的奉献和功绩,永远铭记在茂名石化人心中,镌刻在茂名石化发展的丰碑上。方华同志在茂名这片热土上辛勤耕耘了三十一个春秋。他对党对人民对社会主义事业无比忠诚,一生艰苦朴素,廉洁奉公,淡泊名利,两袖清风,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楷模。方华同志是我的老领导,我在茂名石化工作和生活了十六年,亲眼目睹和亲身感受了方华同志的高尚人格。尤其是他对年轻同志的真挚关爱和严格教诲,更使我受益匪浅,永生难忘。他为发展茂名石化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的炽热之心,深入实际、实事求是的务实作风,着眼长远、顾全大局的宽阔胸怀,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撰稿:朱李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