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河源产业园区合作共建体制机制研究材料
一、发展战略、发展定位、发展目标
和平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上游、粤赣边境九连山区,东连龙川县,南邻东源县,西毗连平县,北与江西省定南县、龙南县接壤,古称“联络闽广,带控龙南、安远,要害之地”,是京九铁路入粤第一县、广东沿海地区向内地辐射的一个窗口。和平县为河源市所辖,县辖阳明、大坝、长塘、下车、上陵、优胜、贝墩、古寨、彭寨、合水、公白、青州、浰源、热水、东水、礼士、林寨17个镇及一个市属国营黎明林场。县城设于阳明镇,南距广州市318公里,北距赣州市250公里,2016年末全县总人口约56万人。
目前,和平县委、县政府立足于广东省深化对口帮扶、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的历史新机遇,以打造“五个和平”(奋进和平、活力和平、宜居和平、生态和平、幸福和平)为目标,坚持“工业立县”、“产业富县”发展战略,将发展工业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工作,以园区作为工业经济的主战场,围绕“把园区做旺、把项目做实、把服务做优、把效益做高”要求推进园区开发建设,坚持走“园区式、低污染、高效益”的工业发展模式,大力促进城园互动、推动产城融合。
和平县今后五年的发展定位和目标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实现跨越发展为总目标,突出“三大抓手”,深入开展“三赛”,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着力打造奋进和平、活力和平、宜居和平、生态和平、幸福和平,为建设美好家园而努力奋斗。
到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6亿元,年均增长10%;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0456元,年均增长10%;全社会工业增加值达到66亿元,年均增长9.5%;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26亿元,年均增长11%;税收总收入14.13亿元,年均增长1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900元,年均增长6.5%;产业结构优化为12.2:46.1:41.7。
今后五年,致力将和平建设成为“一城”(小而美、小而精、小而秀的山水田园新城)、“二区”(生态农业与休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省际区域一体化发展试验区)、“三地”(钟表产业集聚基地、绿色健康产业基地、省际物流集散基地)、“四县”(省科技进步先进县、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县、省卫生强县、省质量强县示范县),建成智慧生态现代新城,争当粤东西北地区县域经济振兴发展排头兵。
二、产业基础、发展优势与存在问题
(一)资源丰富。和平县总面积2310平方公里,略呈“桑叶形”,东西横距53.5公里,南北纵距61公里。县境地形复杂起伏较大,大致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崇山峻岭,中部和东南部是丘陵地,其中间有峡谷平原,各占全县总面积的比例是47.8:45.8:6.4。西北部最高峰风吹蝴蝶(浰源镇境内)海拔1272米,东南最低点浰江河峡谷平原海拔75米。境内和平水、鱼潭水汇入浰水,浰水于东水镇汇入东江。
和平县资源丰富,素有“稀土之乡,温泉之都”的美称,有矿产资源9类30多种,储量千万吨以上的有稀土、高岭土、石灰石、黑曜岩。温泉分布在7镇40多处,建成有热龙温泉、天上人间温泉度假村。境内森林面积13.33万公顷,毛竹面积2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290多万立方米,植物种类900多种,是广东省林业重点县之一,是国家级山乌桕采种基地。和平县是“中国温泉之乡”、“中国最佳温泉度假旅游城市(县)”、“广东省旅游特色县(温泉)”、“广东省林业生态示范县”、“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省卫生县城、文明县城。
(二)区位优越。和平县是京九铁路入粤第一县、广东沿海地区向内地辐射的一个窗口,粤赣高速、京九铁路均经过和平县,正在建设的赣深高铁也经过和平县并规划在县城设立和平东站,和平已融入珠三角经济圈。深圳福田(和平)产业转移工业园位于粤赣高速和平出口50米处,距京九铁路和平站与正在规划建设的赣深高铁和平东站均2公里,省道230线从南北贯通园区。合水工业区与大坝工业区均位于省道230线沿线,彭寨工业区位于省道339线沿线。
(三)电镀配套。和平县福和产业转移工业园是广东省少数几个拥有省环保厅电镀批复的省级产业转移园。园区电镀车间总投资5000万元,占地6000平方米,2014年1月开工,2015年8月试运行,2016年1月正式进行商业运营,工程设计规模为日处理废水800立方米,系统24小时运营,主要对钟表电镀产生的各类废水进行处理,通过处理,最终的排放水质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21900-2008-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具体排放要求。目前,已有5家钟表企业入驻处理中心进行电镀,日处理废水80立方米,按照处理中心规模和远景规划,还可容纳25家钟表企业进驻进行电镀。电镀污水处理中心完全运营后,将促进园区钟表产业的整体发展。
(四)主导产业明确。福和产业转移工业园是以钟表制造、电子及通讯设备为主导,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共同发展,辐射带动力强的工业新园和产业新城。2016年,园区主导产业(钟表产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5.19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7.78亿元,税收5062万元。至今已引进钟表企业31家,合同投资额达20.8亿元,其中已投产10家,在建10家,筹建11家。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产业企业25家,合同投资总额43.08亿元,其中投产21家,在建4家。
根据福和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发展规划,2020年将全面完成二期的开发,实现入园企业200家以上(其中钟表企业80家左右,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产业企业70家左右),实现年工业产值270亿元以上(其中钟表产业80亿元左右,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产业70亿元左右)、工业增加值60亿元以上(其中钟表产业18亿元左右,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产业14亿元左右)、税收5.3亿元以上(其中钟表产业1.3亿元左右,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产业1.2亿元左右)。
(五)产城融合、城园互动。园区坚持“因地制宜、梯度开发、注重环保、城园互动”开发思路,大力推进园区开发建设。截至目前,累计投入资金约20亿元,完善了园区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金融机构、商业街等配套设施。园区已成为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与县城互为依托、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建设目标。
三、产业合作历程
福和产业转移工业园是由和平县人民政府与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政府于2006年1月联手共建,2007年4月通过省政府认定的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
园区成立了深圳福田(和平)产业转移工业园管理办公室,作为福和产业转移园办事机构和日常管理机构,行政级别为科级单位,属事业单位。主任由县政府党组成员担任,副主任由福田区政府派员担任,成员由两地有关单位领导组成,内设办公室、招商投资服务股、规划建设股,下设一个直属公司(和平县福和经济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负责园区的开发建设工作。
园区制定了深圳福田(和平)产业转移工业园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职责明确、协调有效的园区管理架构。联席会议由深圳市福田区、和平县人民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及管理办公室主要责任人组成。联席会议定期召开,研究部署产业政策、建设规划、招商引资等重要问题。
我县成立了和平县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有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任常务副主任,分管人社和分管经济的副县长任副主任,成员由县经商信局、县环保局、县国土局、县发改局、县住建局等近二十个单位负责人组成,统筹领导和协调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工作。
园区管理办公室制定了工作制度、财务制度等十一项内部管理制度,明确了各项工作要求。
2014年,在新一轮合作共建工作中,福田区人民政府与和平县人民政府合作共建园工作顺利启动,合作共建双方制定了合作共建三年行动计划,并于2014年3月印发了《深圳福田(和平)合作共建产业园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合作共建具体工作;每年签订《深圳市福田区政府 和平县政府合作共建福和产业园框架协议》,就产业共建模式、目标、内容提出具体要求;确定工业园二期北面4平方公里为合作共建园,编制完成了合作共建产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指导产业共建开发建设工作;明确了电子、钟表、模具、新医药等为重点发展产业,成立了深圳福田对口帮扶河源和平指挥部,为产业共建提供了组织保障。
四、产业帮扶合作情况
(一)资金帮扶
为切实推动共建园发展,福田区发挥其在资金、管理、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对园区发展给予多方面扶持。2016年,安排专项资金9000万元用于共建园基础设施建设,2017年至今,又安排专项资金6000万元推进园区开发建设。同时,为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创新融资模式,两地积极研究引入社会资金,通过BT、BOT、PPP等方式推进开发建设,目前正在推进的福和智慧双创物流园就是通过PPP的模式建设。
为减轻企业负担,发挥省关于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产业共建各项财政扶持政策的输血、造血作用,助力企业做大做强,园区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各类扶持资金。2016年,组织企业申报贷款贴息扶持资金435万元。2017年,又组织盈讯等企业申报贷款贴息扶持资金432万元。
(二)产业帮扶
为切实发挥福田区在招商引资方面的优势,两地加强沟通,全方位推进产业转移工作。福田区提供了区百强企业信息供和平县开展招商引资和项目对接。2017年,福田区驻和平工作组帮助和平选派4名副科级干部挂职福田区相关经济部门,负责对接两地招商引资工作。2016年,福田区帮扶福和产业转移园产业转移项目11个,合同投资总额30.08亿元,2017年1-9月,福田区帮扶产业转移项目9个,合同投资总额14.58亿元。
五、产业共建的成绩和存在问题
(一)产业共建成绩
近几年,园区紧紧抓住深圳“东进战略”、“河源南融”各项机遇,主动融入深莞惠经济圈,依托省级产业园发展优势,加快合作共建园扩园步伐。目前,共建园各项建设工作有序推进,2平方公里土地已经获得用地指标并完成了征地拆迁,道路、水、电、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正在加快完善,2016年4月,福和双到基地配套公寓建成并开始对外出租,12月,福和文体广场建成对市民开放,2017年9月,和丰中学、丰道小学正式招生开学,作为孵化器的智慧双创物流园建设进度加快,园区配套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同时,共建园遵循边开发边招商的模式,地块只要具备条件就可以安排大型优质项目落户,近几年来重点引进了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创造税收多的大型优质项目落户,主要集中在电子、模具、钟表等产业。
2013年至今,福和产业转移园共获得省产业园扩能增效专项资金17287万元,目前已使用1.7亿元,主要用于改善园区招商引资环境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资金的扶持,园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镇职能进一步强化,承载能力和接纳能力显著增强,园区落户项目逐年增加,经济效益逐年提升。2012年以来,和平县各园区发展迅速,园区面积由1.8平方公里扩展到约5平方公里,扩园3.2平方公里;落户项目由77家增加到134家,新落户5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家增加到58家,新上规38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2012年的35.13亿元增加2016年的153.41亿元,年均增长44.5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7.26亿元增加值2016年的36.93亿元,年均增长50.25%,工业税收由0.79亿元增加到1.65亿元,年均增长20.24%。截至目前,园区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技术研发中心1个。在上级的大力支持下,园区近几年考核取得了较好成绩。2014年、2015年,和平县工业园在市“三赛”园区考核中分别获得第一名、第二名的优异成绩,2014年,福和产业转移工业园在省产业园建设管理考核评价中被评为优秀等次,首次晋升优秀园区。
(二)存在问题
主要是福和产业转移工业园扩园受限。为进一步提升福和转移园的接纳空间和承载力,我县积极争取用地指标,实施扩园工程。但因福和转移园获省认定的规划面积(只有407公顷)四至已框定且已全部开发,不但争取的土地指标无法用于该园区,省市考核优秀奖励的用地指标也不能调规用于该园区,而且用地规模只有100亩,客观上面临有地无法用的窘境,导致征地前期工作和扩园效果直接受到影响。建议上级政府结合我县用地规模不足、严重制约园区发展的实际,酌情适当增加下年度我县的用地规模,为我县项目落地提供充足的用地保障。
六、对合作共建的期待和下一步打算
希望省、市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合作共建工作更大的支持和鼓励。园区也将加强与福田驻和平工作组的沟通联系,积极在合作工业园的规划建设、招商选资、利益共享、园区市场化运作、服务管理等方面深化合作交流,有效推进园区开发建设和发展。